
网络配资门户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2306字 | 阅读需6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昆仑关,这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关隘,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的昆仑山东侧,距南宁市区约50公里,南梧二级公路(324国道)从关下穿过。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咽喉,更是历史文化与军事战略的关键节点,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
从大的地理区域来看,昆仑关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西的中部偏南。广西多山地丘陵,而昆仑关所在位置,更是山峦环绕,地势险要。其所在的昆仑山,属于大明山余脉,是形成于上林、宾阳、武鸣、邕宁4县三角地带的“昆仑台地”的一部分 。关城坐南向北,海拔约300米 ,周围的石牛山、界首山、罗伞山、罗塘顶等山峰,构成了邕、宾盆地的盆梗。这些山峰高屋建瓴,使得河源分流,形成了极为险要的地势。

昆仑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之际,那时其关隘已初具雏形。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防御西原州首领黄少卿的反叛,在“邕管界首宾州”(今昆仑关北界首村、界首山、罗伞山一带)巡视地形后,于界首山与罗伞山之间的山峡石龟塘垒石建关,取名雄南关,取“雄关独峙镇南天”之意 ,这便是昆仑关最早的建筑记载。北宋时期,它改称“昆仑关”。“昆仑”一词为壮语“Goenraemh”的音译,意为竹荫,因关楼两边是竹林,关楼位于竹荫之下而得名。此后,昆仑关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次修建与重建,不断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发展。

在漫长的岁月里,昆仑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斗,每一次战役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昆仑关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迅速占领邕州,并派遣部队占据昆仑关,加固关塞,试图阻止宋军南下。北宋枢密副使狄青奉命征讨,他深知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采用了奇袭战术。狄青先是佯令休整十日,筹备粮草,以示军未即进,麻痹侬智高。在正月元宵夜,他张灯结彩,置酒席大宴宾客,暗中却整军骑突袭。“漏下二鼓,青入内令孙元规代主席,将校候青出未敢退。三鼓,即整军骑突袭,迟明忽报青度昆仑关矣 。”狄青成功夺取昆仑关,侬智高的军队遂大败,这一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上元三鼓夺昆仑”也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被后人传颂。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新建伯、两广总督兼巡抚王守仁为镇压“八寨”壮瑶农民起义后加强防御,对昆仑关进行修建,设置了大座堡(旧三塘)、关山堡(八塘旧寨坡)以及白凿山哨所,并派驻重兵驻守。明朝永历二年(1648年),桂王朱由榔在南宁驻跸期间,为抗拒清军、保卫南宁,命令副总兵朱桓与赵康璘对昆仑关进行重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宣化县知县柳际清依照传统规制再次重建昆仑关,重新修建了三楹的关楼,并在关南侧建立了一座亭子。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以赖裕新部为主力,欲出昆仑关,谋攻南宁城,却被各县团绅武装伏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宣化县天地会首领王和顺等结集八、九塘把守昆仑关、山心坳,后被清军分头击散。这些发生在昆仑关的战事,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军事斗争,也让昆仑关成为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近代以来,昆仑关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1939年,日军为切断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占领南宁后迅速占据昆仑关。当时,桂越公路是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昆仑关作为这条通道上的要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军占领昆仑关后,企图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封锁中国的对外联系,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为了保卫桂越国际交通线,确保滇黔等后方安全,国民政府紧急调集兵力增援桂南,以杜聿明为军长的第五军作为主攻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昆仑关战役从1939年12月18日打响,至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历时12天。昆仑关地形险要,四周群山叠嶂、沟壑纵横,日军在此日夜不停地修建工事,在周围要点上广泛建立由两三道铁丝网和鹿砦所环绕的防御工事,配备交通壕和堡垒,防守十分严密。然而,中国军队毫不畏惧,在杜聿明的指挥下,第五军官兵们英勇奋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荣誉第一师在战车及炮火支援下,对昆仑关发动猛烈攻击,相继攻占了金龙山、老毛岭、罗塘、同兴等高地。新编第二十二师在五塘阻击增援昆仑关之日军,第二〇〇师也投入战斗,强攻昆仑关。在战斗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但中国军队始终顽强抵抗,不断向日军发起进攻。经过艰苦奋战,中国军队最终成功收复昆仑关,歼灭日军第21旅团5000余人,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首次对日军实施攻坚作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这场战役保持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减轻了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为后来中国军队的战略反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战后,为了缅怀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的将士,1944年,由杜聿明主持,在昆仑关修建了“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包括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碑亭、南牌坊、北牌坊等建筑,这些建筑如今依然矗立在昆仑关上,成为了那段历史的永恒见证,也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如今的昆仑关,早已褪去了战争的硝烟,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古关楼、古驿道依然保存着历史的风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缅怀先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昆仑关,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雄关,将继续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传承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精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联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